目前發言整理如下
Jackson
親子關係在華人世界是很重要的一個議題,但也因為重要,所以與之相關的研究、文章及書籍不勝枚舉。但卻多無法真正告訴我們如何測量親子關係。若以研究來說,親子關係的測量多以教養方式或態度為核心,雖然會加入親子間情感連結的測量,但卻很少從一般人際間親密關係的觀點來測量。
情感關係的測量除了籠統的親密與信賴感的測量外,又以「連結或分離」為其核心概念,可以說是反映了西方個人主義思想的基本信念(羅國英,1995)。
既然這次我們要做的是華人地區的親子關係研究,就必須從華人的親子關係的內涵及特性下手,不能再含糊的測量親子關係。
我的想法如下
親子關係單純來看是一個triad 關係,包含於家庭系統之下,若不放入其他影響因子,就會比較好拿捏,但那是不可能的,家庭中人事物的更迭都會影響。而且親子關係會受到生命週期的影響,處於不同生命週期的親子關係會有差別,因此這也需要考量,依此,可繪圖如下
橫軸(X)為生命週期(可分成嬰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及老年期)

縱軸(Y)為親子關係內涵(測量):包括1.測量過程還是結果2.是描述還是評價3.測量概念是籠統還是特定4.分析的單位是個人、家庭還是關係5.研究方法論為何6.影響因素的處理等

據此我們到底要什麼就可已有一個起頭?研究中親子關係的定義十分繁雜,如下表。
親子(互動)關係定義
1.親子關係是家庭中由雙親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一種人際關係。
2.親子互動模式:引自Olson等人(1979)有關家庭與婚姻互動的圓形模式,包括三向度:家庭凝聚力、家庭調適力、家庭溝通。依據家庭凝聚力、家庭調適力之不同層次歸納出三種家庭類型:平衡型、中間型及極端型家庭。
3.親子關係是家庭中由雙親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人際關係。
4.將親子互動內容關注在父母對子女行為所採取的管教方式與父母和子女相處時的主要活動內容。
5.親子互動關係包括父母教養方式與親子溝通品質。
6.子女感受到間的心理互動及個體接觸與活動之量。並據此區分為 「聚頻心繁」、「聚疏心繁」、「聚頻心離」、「聚疏心離」等四種親子互動關係
7.親子關係是家庭中由雙親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一種人際關係。
8.親子關係知覺分別是:依附感、同理心、認同感、溝通品質、負面情緒、工作功能、權力落差感、回報壓力、被重視感及一體感。
9.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情感、價值觀的互動與溝通,是一相互影響的過程。
10.親子關係是家庭中由雙親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一種人際關係。
11.親子互動模式:引自Olson等人(1979)有關家庭與婚姻互動的圓形模式,包括三向度:家庭凝聚力、家庭調適力、家庭溝通。並依據家庭凝聚力、家庭調適力之不同層次歸納出三種家庭類型:平衡型、中間型及極端型家庭及極端型家庭。
12.親子關係為親子相處時的運作機制及互動作用包括「教養方式」與「親子互動」兩方面。
13.採用Gongla和Thompson (1987)互動產生與否及心理存在性的觀點來界定親子關係的內涵,分成身體互動及心理互動,並依其高低值,分成四類。
14.親子互動可界定為父母與子女彼此在行為、語言及非語言溝通,心理上所表現的互相對待方式。

而我要的是青少年與父母親間的權力落差消長會不會影響親子關係?說清楚一些是我要看的是會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內涵中權力落差的測量向度?但這並不代表是所有的親子關係,這也是我必須小心謹慎之處。若假設親子互動關係由一些主要成分構成(當然這需要有文獻及理論佐證),這些成分(必須能清楚的區別,不能有所重疊)間本來就進行著互相滋生、轉化或推擠的運作,這些運作讓親子關係有著變動性而不容易測。

但這樣的討論剔除了親子關係教養態度或方式,為的是不模糊焦點,親子關係如同人際關係一般,只是華人家庭父母有一個被社會賦予的天職,就是教養小孩,使得親子關係多了一層迷霧。必須釐清才能繼續討論呢!
先在此停筆,期待和各位同學一起討論摟!!!
妮真 於 August 14, 2006 12:43 AM 回應 | email 
有可能把他們分成可測量的定義與不可測量的定義嗎?

姣伶 於 August 14, 2006 08:04 AM 回應 | email

 

 

 


每天都會上來看看大家的留言,覺得愈來愈精采了哦!
阿吉學長羅列了許多親子關係的定義,
不過因為我關注嬰幼兒在家庭中的社會化歷程,所以就有個困惑是,親子關係該定義成是一種既有的關係模式,以之為基礎去看其影響?抑或是我們要去尋求形成這種關係模式的歷程?
我的另一個小問題是,如果有相關文章要掛上來,該怎麼做?

姣伶

 

妙如 於 August 14, 2006 01:36 PM 回應 | email

我同意阿吉提出的縱橫軸研究構想圖,橫軸的部分(生命週期)較容易找到個人研究興趣的定位點,至於縱軸部分可以變化的因素就相當的多,也是大夥兒須腦力激盪的部分
我個人目前對於親子關係的研究興趣在於探究嬰幼兒階段母親敏銳度或是照顧者的敏銳度與嬰幼兒氣質間的互動可能凝聚出的母子關係.由於父親與母親會因為孩子的年齡特質對待孩子的方式即有所不同,所以針對較小年齡層的研究對象我傾向先探討母子間的親子關係可能的做法會先從研究工具的開發開始將國外的工具本土化,看看是否適用於華人社會不知道其他夥伴的研究興趣與做法如何呢

 
毛毛 於 August 14, 2006 07:42 PM 回應 |

我的感覺是同樣是家庭從阿吉的分享會覺得是從家庭本身的大架構來看家中成員的關係與互動內涵
然而以幼教組的我來說target忍不住會(或者說只會)放在孩子再"稍微"外展到家庭裡的人與互動關係
比如說我想做的主題是父子關係與男性幼兒的性別角色發展但是我主要想關心的還是孩子的性別角色發展父子關係是看其對孩子發展的影響也就是感覺對家庭的觀察"剖面"有所不同
交集否有可能放在華人親子關係或親子互動的內涵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perjackson 的頭像
    superjackson

    superjackson

    superjack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